智慧娄底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作者: 文章来源:信息化推进科 发布时间: 2016-12-30 字体:【大】【中】【小】
娄政办发〔2016〕32号
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智慧娄底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的
通 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万宝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局委办、各直属机构:
《智慧娄底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30日
“智慧娄底”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2016—2020年)
推进“智慧娄底”建设,是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也是娄底信息化新一轮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必然要求。为推进“智慧娄底”建设,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对信息化工作的部署及《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四化两型”总目标,以“四转三化”为路径,把握国家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契机,以四化同步为抓手,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让信息化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促进娄底地区跨越式发展。
二、实施原则、建设思路和模式
(一)实施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合力推进的原则。政府统筹做好“智慧娄底”顶层设计,“智慧娄底”涵盖的各应用部门做好专项规划方案,高标准、高质量设计好规划实施的技术路线图,积极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合力推进“智慧娄底”建设。
坚持立足产业,发展应用的原则。以推动信息产业发展为立足点,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的研发制造和智慧型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基础先行,创新引领的原则。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服务“智慧娄底”建设的能力;坚持技术创新、应用商业模式创新、行业应用标准和制度创新相结合的创新的理念,提高应用开发和市场开发能力。
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的原则。遵循科学的方法路径,以建设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快推进信息产业发展;通过示范带动,加快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娄底”应用体系建设。
坚持开放合作、汇聚智慧的原则。紧跟新科技革命和开放创新的时代步伐,充分调动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汇聚智慧、加强合作、强化统筹、注重实效地推进“智慧娄底”建设。
(二)建设思路和模式
1、对接“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以推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为目标,发展互联网与产业融合新业态,激活网络创新创业新优势,拓展网络民生服务新模式,为保增长、调结构提供动力,为促改革、惠民生、强基础提供支撑,促进娄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抓住“中国制造2025”发展机遇,加快提升娄底制造业水平。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制造业发展战略,以促进制造业创新为主题,以加快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使先进制造业成为娄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新优势。
3、依托国家、省试点示范工程,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全面发展。“十三五”期间,要组织下一代互联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物联网、软件产业、数字媒体、移动电子商务以及两化深度融合等方面,组织项目申报国家试点示范,抓好试点工程落地实施,通过以点带面,推动娄底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4、建设模式。一是政府投资建设和运营模式。如电子政务、审批监管、信息安全等建设项目,由政府全额投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二是政府投资,企业建设和运营模式。如城市管理和服务应用类项目。可由政府投资、规划和设计,项目建设、运营和维护等通过购买服务或招标,由企业承担。三是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企业建设和运营模式。如公共网络和开放感知终端建设。主要采取免费服务和增值服务相结合,政府向建设和运营企业提供一定补贴,企业结合增值服务获得收益。四是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模式。如涉密要求不高、投资规模灵活、直接面向公众、应用内容丰富且具有较强商业前景的智慧应用项目。
三、总体目标与重点专项
到2020年,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智慧经济、信息安全四个体系取得明显成效,“智慧娄底”总体框架基本建成,智能、智慧成为促进娄底跨跃式发展的有力支撑。
1、夯实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到2020年,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4G网络100%覆盖城乡,5G实现规模商用,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Mbps以上,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50Mbps以上,县级以上城市有线电视网双向网改率达到100%。(市经信委、市国安局、市电视台、驻娄电信运营商)
重点专项一:光网城市建设。继续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执行住建部与工信部《关于贯彻落实光纤到户国家标准的通知》及《娄底市城镇住宅小区及商住楼光纤到户建设管理办法》,加大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力度,提升城市宽带网络质量。(市住建局、市经信委、市国安局、市电视台、驻娄电信运营商)继续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加大贫困乡村信息基础扶贫力度,提高农村宽带网络覆盖广度,提升娄底整体通信网络设施水平。(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国安局、市农业委、驻娄通信运营商)
重点专项二:无线城市建设。实现全市范围4G网络全覆盖,5G网络紧跟国家推广应用(市经信委、驻娄通信运营商、铁塔娄底分公司)。实现全市公共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国安局、有关企业)
重点专项三:市通信保障基站建设。编制移动通信基础设施详细规划,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应急通信能力,满足全市城市管理需要。到2020年,新建室外基站铁塔及机房等配套3877个,新建室内分布系统300套,改造现有铁塔及机房等配套2408个。在重点江河、水源地、高速公路、高铁沿线及桥梁等处建设应急通信、交通监测、大气环境监测与其它综合管理应用的移动通信基站215座。(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公安局、市国安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应急办、市环保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铁塔娄底分公司)
重点专项四:“云上娄底”大数据中心建设。科学制订“云上娄底”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尽快启动建设。使之成为城市精准运营、科学管理、高效服务和创新发展的统一支撑平台,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依托该平台开展应用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国安局、市电子政务办、市直有关单位)
重点专项五:“三网融合”建设。贯彻落实《〈湖南省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实施方案〉的通知》(湘政办发〔2016〕57号)精神,加快三网融合网络统筹规划和建设改造。到2020年,娄底下一代有线电视网络,主城区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的覆盖率达到70%,城市数字电视双向化普及率达到100%。推动电信、广电相关业务双向进入,即广电企业开展基础电信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国内网络电话(IP电话)业务;电信企业开展公共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传输、手机电视分发服务。(市电视台、市文体广新局、市经信委、市国安局、驻娄通信运营商)
2、完善政务应用。到2020年,统一规范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全面建成,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数据开放水平大幅度提升,服务政府决策和管理的信息化能力明显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网上运行全面普及,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电子政务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市电子政务办)
重点专项六: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省《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与深化应用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16〕34号)要求,依托“云上娄底”大数据中心建设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政务数据灾备中心,建设统一安全防护体系,保障重要信息资源库和重点业务系统安全,确保政务业务能够在统一平台上正常运行。(市电子政务办、市保密局、市国安局、市经信委)
重点专项七:智慧政务建设。推进电子政务资源整合,逐步实现各部门业务在统一平台上运行、统一互联网出口,市直部门的应用系统原则上迁移至市电子政务外网云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市直部门停止新建专网,对已有专网根据涉密情况及复杂程度分批向市电子政务内、外网迁移。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和数据开放利用,建立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全市业务信息资源库建设;进一步加快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全市基础信息资源库共建共享,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线动态监测和辅助决策,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信息共享服务。(市电子政务办、市经信委、市国安局、市直各单位)
重点专项八:政务服务网上大厅建设。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政务服务中心审批运行模式,集中全系列政务审批业务,形成公众、企业等访问各种行政服务信息资源和应用的统一入口,供政务公开、行政管理和服务相关咨询、网上申报、审批进度和审批结果展示和查询、投诉建议等服务。依托“互联网+”促进办事部门信息互通、互享、相互衔接,逐步构建实体政务大厅、网上办事大厅、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等多种形式的政务服务平台。(市政务中心、市电子政务办)
3、优化城市管理。基本形成全市的人、地、物、事和组织的智能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以“天网工程”为基础,逐步建成基本覆盖全市公共场所的城市视频监控网络;基本建成全路网智能监控体系;大力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支持电、水、气一体化采集建设;重要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实现可追溯;重大危险源在线监管率达100%;智能应急响应体系有效支撑社会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森林防火、防汛抗旱、抢险救险等领域;城市生活垃圾、污水的处理能力和空气、水质的监控处置能力不断增强,水域水质和环境质量智能监控数据准确率达90%以上;智慧元素在“幸福娄底”建设中充分体现。(市经信委、市直有关部门)
重点专项九:智慧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城市地理空间、城市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管理综合指挥中心,形成“智慧综治”网格化管理体系、智慧城市通用功能平台、公共服务与互动平台、城市公用设施信息基础平台、应急指挥平台、政策研究分析平台、智慧城管政策研究分析平台,积极拓展地下各类管线感知、排水设施智能设备、河道水质水位监测设备、智能监控设备等系统应用,实现对城市管理与运行状态的自动、实时、全面、透彻的感知,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集约化和智能化。(市综治办、市城管执法局、市应急办、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国安局)
重点专项十:军地一体化指挥平台建设。研究制订方案,优化顶层设计,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共享共建、互联互通,建设军地一体化指挥平台。(娄底军分区、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有关单位)
重点专项十一: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以企业、个人进入市场的注册登记事项为基础,政府职能部门日常监管和司法(仲裁)机关执法而发生(掌握)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为重点,建立市信用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调控和监督经济运行提供依据,为社会各界查询利用企业信用信息提供服务。(市发改委、人民银行娄底市中心支行、市国安局、市直有关部门)
重点专项十二:不动产登记系统建设。按照国家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和数据整合建库技术规范,对市域内土地、房屋、林地等登记数据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基础地理信息为基础,以全国统一的地籍号(宗地号)为纽带建立相关联系,建设涵盖不动产空间信息、登记簿证信息、业务管理信息在内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库,并通过数据接口的方式与房产、住建、农业、林业等部门实现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提供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服务。(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国安局)
重点专项十三:智慧环保建设。加快钢铁、水泥、化工、锑品冶炼等行业和企业所在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体系以及饮用水源地信息监测系统建设。(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经信委)
重点专项十四:智慧食药监建设。依照全省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统筹规划,兼顾个性化需求,加快一个数据中心、三大体系、一个综合信息平台、六大应用的食药监服务云平台建设。推进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企业加快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信息系统建设,实现食品生产加工的质量过程控制和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重点专项十五:智慧警务建设。整合公安信息资源,建设警务云服务平台。完善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移动警务平台、情报研判系统、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治安高清卡口、车辆稽查布控平台、可视指挥调度系统;深化视频分析研判与应用,拓展面向政府、民众对视频图像的综合应用,形成公共安全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开展互联网警务平台建设,实现公安业务的网络窗口化,推进网上便民服务。(市公安局、市国安局)
重点专项十六:智慧安监建设。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安全生产监管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实现对全市煤矿、施工现场、危化、烟花爆竹、电梯、冶金矿山、起重机等危险源的数据、视频监控,应急救援指挥,同时实现煤矿、监控数据向省市传输和储存。建设和完善特种设备综合业务监管系统。(市安监局)
重点专项十七:信息安全提升。依托“云上娄底”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基础平台,构建城域网安全综合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体系,完善网络安全应急处置技术支撑,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立信息系统容灾体系,提高安全水平和保障能力。推动城市级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建设,为企业、个人提供安全可靠的身份认证。积极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研究出台信息保护政策和措施。(市国家保密局、市公安局、市国安局、市电子政务办、市经信委、市直有关单位)
重点专项十八:互联网内容安全管理。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署,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规范管理综合商业网站,形成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秩序。加强互联网基础数据管理,加大对数据资源的安全保护,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和新业务安全评估,初步形成与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内容安全监管机制。构建互联网安全监察支持系统,加强网络监测技术手段建设,提升对互联网信息的资源整合、舆情分析和综合研判能力,严厉打击虚假信息发布、网络欺诈等各类网络犯罪,不断提升对网络失泄密的发现和查处能力。(市委网宣办、市国安局、市公安局、市经信委)
4、推进民生服务。到2020年,“智慧娄底”覆盖全市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民生领域的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为市民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服务,受惠人口达70%以上,公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市经信委、市直有关部门)
重点专项十九:市民卡“一卡通”建设。在整合现有社保卡、居民健康卡、诊疗卡、城市公交卡等的基础上,打造功能多样、安全便捷的市民卡“一卡通”。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交通、公共事业缴费、工资发放、社区服务、民政补贴等多个领域推进一卡多用,提升便利化服务水平。(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卫计委、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国资委、人民银行娄底分行)
重点专项二十:智慧交通建设。应用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能交通管理平台。推进多渠道、多方式、交互式的出行智慧服务系统建设;建设道路客运决策支持系统;全面推进道路客运车辆联网联控,强化联网联控的信息实时查询、车辆动态监管、行业运行分析、管理辅助决策等功能和完善道路客运运营动态监管系统建设;加强对网约车的监督管理;加快城区公交电子站牌、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市交通运输局、市国资委、市公安局、市城管执法局)
重点专项二十一:智慧医疗建设。统筹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推进全市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个数据库融合,建立人口健康云平台;促进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信息互通互联,推动移动就医平台建设,实现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分级诊疗、远程会诊等便民医疗信息服务功能。推动省市医保、省内异地医保、区县医保和自费就诊等人群的智能结算。探索建立药品网售电子交易平台,提供线下处方和线上购药,推进各项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市卫计委、市人社局、人民银行娄底分行)
重点专项二十二:智慧教育建设。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学校接入互联网和各级学校“班班通”工程,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鼓励学校实施校园一卡通和低年级及幼儿园“互联网+”安防建设。建设教育公共服务和教育学习等应用平台,融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模式创新,为市民提供“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终生可学”的“智慧学习”教育服务,初步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智慧教育体系。(市教育局)
重点专项二十三:智慧旅游建设。建设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为游客提供旅游线路规划和交通、住宿、门票预订购买等一站式服务,构建智慧旅游商圈O2O新模式。推进景区智能化建设,提供电子门票、自助导览、自助讲解等服务。建立旅游舒适度指标体系,提升旅游公共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快速响应和及时处置能力。(市旅游外事侨务局)
重点专项二十四:智慧民政。按照国家、省的要求,规划建设娄底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做好与国家、省级平台的对接。高起点规划智慧社区建设方案,加快建设社区综合服务网络窗口,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救助、法律援助、党团服务等公共服务的办理以及养老、家政、购物、就业、气象灾害预警等综合信息服务。规划建设以智能服务为主的网络终端,鼓励第三方参与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从2017年起,每年建成安全、舒适、便利的满足城市社区生活需求的示范小区5个。(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国安局、市卫计委、市商务粮食局、市气象局)
重点专项二十五:智慧文化建设。建设公益性综合文化传播与信息共享平台,推进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文化馆、农家书屋建设。采用云存储、CVS(版本控制系统)技术、流媒体技术在移动互联网终端上通过APP(手机软件)打造立体的、多媒体的娄底文化产业推广平台。(市文体广新局)
重点专项二十六:智慧广电建设。积极推进广电融合媒体制播、服务云平台和大数据系统建设;加快“无限娄底”客户端新媒体建设,完善新闻资讯、政府公共信息、生活服务信息、互动娱乐社交、移动互联网020电商平台的建设,将“无限娄底”移动客户端打造成娄底综合信息发布平台。(市电视台)
5、加快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信息产业。到2020年,信息化与经济社会融合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专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信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性的龙头骨干企业,产值10亿元的龙头企业2-3家,1亿元以上骨干企业10-20家。(市经信委、农业委、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万宝新区管委会)
重点专项二十七:专业园区建设。围绕区域产业科学发展,通过集聚要素、核心带动,突出专业园区促进信息产业发展重要作用。
——打造智慧产业园。依托娄底高铁南站区位优势,以建设省级电子商务示范聚集区和移动互联网产业主要承载区为契机,用3-5年左右的时间,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服务,打造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体系健全、人才与企业聚集、创新创业活跃、产业集聚发达、应用示范显著、生态环境优美的智慧产业园。加快移动互联网产业聚集,培育3-5家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龙头示范企业,100家具有创新活力的成长型企业,扶持2个以上移动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移动互联网产业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万宝新区管委会、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国安局)
——娄星区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以吉星路金融广场为核心区域建设娄星区移动互联产业园,用3-5年,建设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平台,形成吸纳互联网企业300户,可孵化企业1000家,新增就业5000人的规模,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娄星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
——新化县特种陶瓷和电子元器件产业园。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吸引企业入园,形成园区集聚发展效益。重点推动鑫星电子陶瓷公司、美程陶瓷、湖南金品电器入园组建产业集团,形成统一品牌效应,形成原材料采购、产品加工、成品销售优势,力争“十三五”末实现园区电子陶瓷和电子产业总产值80亿元、利税16亿元。(新化县政府)
——精细(电子)陶瓷产业园。市直各有关单位和娄底经开区要加强对中科金谷精细(电子)陶瓷产业基地建设的指导、协调、服务,尽快形成规模效益,力争在“十三五”内,将中科金谷精细(电子)陶瓷产业基地打造成全国有影响的产业园区,培育创新型电陶企业90家以上,产能规模达100亿元,利税20亿元,从业人员5000人,培育2家公司上市。(娄底经开区管委会、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质监局)
——“互联网+”文化创意一条街。以学院路为核心,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科研、人才优势为依托,挖掘娄底特色文化资源,建设对外文化交流资源库;发展网络新闻、社交、文学、影视、音乐、游戏、动漫等互联网文化产品,建设娄底文化创意产业网上交易平台,培育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市文广体新局、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重点专项二十八:信息产业壮大发展
——提升基础电子产业。大力发展电子陶瓷、磁性材料、电池材料、高热导率陶瓷材料、片式超薄介质高容电子陶瓷材料及电容器材料、高性能电容器薄膜、低温共烧多层陶瓷(LTCC)、高端陶瓷封装基座等基础电子材料产业。完善和延伸高性能软磁材料产业链,推进软磁材料产业—电感器、变压器产业—电源产业—终端电子产品的产业链拓展,构建娄底电源电子产品上下游系列产业集群示范;完善和延伸高端陶瓷封装基座—晶振产品等产业链拓展;发展锂离子电芯,拓展智能终端电池产业。(相关县市区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市经信委、市国安局)
——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大力发展智能手机及信息终端、北斗导航应用终端等新型终端产品。支持湘中娄底北斗卫星导航科技园建设,建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发中心,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推广应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链。支持金鑫电子建成北斗卫星车载3G视频终端信息管理系统综合运用平台,形成北斗卫星视频终端2万套的产销能力。加大湖南金品电器的服务和引导工作力量,促成其尽早形成年产智能电视机整机200万台(套),变频节能器200万件(套)的能力;继续推进湖南诺亚信年产300万台智能手机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力争尽快达产见效。支持湘源皇视的卫星广播电视接收设备、数字电视机顶盒、北斗导航系统终端等数码科技产品面向“三网融合”大背景做大做强,开拓广阔市场。(相关县市区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市经信委、市发改委)
重点专项二十九:两化融合推进。到2020年,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5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达到80%,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达到55%,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达到50%。(市经信委、各县市区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万宝新区管委会)
——推进对标示范,提高企业整体两化融合水平。全面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规范企业推进两化融合,依据《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GB/T23020-2013),开展企业对标和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性水平评估,每年评选5户示范企业,形成行业共性解决方案推广应用,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核心竞争力整体提高,实现全市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全面升级。
——开展小微企业信息化推进活动,提升小微企业综合能力。完善娄底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引导服务商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增强小微企业发展活力。鼓励电子商务服务商探索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融资等服务。
——推进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形成工业经济发展新动力。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钢铁、水泥、化工、工程机械、农机、电子陶瓷、家居等产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力争每年全市工业企业改造重大装备(或生产线)30台(套)。到2020年,建设智能工厂(车间)15个。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建立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8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都有研发平台。在全市开展专业产业园区智能制造示范试验区建设。
重点专项三十:电子商务与智慧物流建设。依托我市区域交通枢纽与大宗产品优势,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智慧物流建设,建设高效经济的智慧物流网络体系,建立“互联网+”商务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城市物流和企业物流为着力点,打造智慧型物流服务业,助力“智慧娄底”建设。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大力度推动钢材、水泥等行业电子商务应用,鼓励骨干企业加速提升供应链业务协同能力,应用电子商务创新制造、服务模式;提高工业园区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促进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市发改委、市商务粮食局、市经信委、各县市区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万宝新区管委会)
重点专项三十一:智慧农业建设。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产品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主线;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提升网络化服务水平、建立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为手段,实现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目标。(市农业委、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畜牧水产局、市农机局、市供销社、各县市区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万宝新区管委会)
——农业云平台建设。整合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远教-网上供销社?数字乡村”供销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及全市农口系统信息化资源,建立娄底农业云平台。集成土地流转、灾害预警、耕地质量监测、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农业机械化、市场预测预警等农业细分行业应用系统,形成娄底农业政务平台;开设农业服务专栏,及时、准确发布农业信息,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科技、金融、保险等生产生活信息服务,形成农业信息发布平台;在“远教-网上供销社”基础上,发展服务网点,扩大农产品经营网络,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系统,形成区域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抓住双峰县国家农村电子商务试点和新化县省农村电子商务试点的机遇,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专卖店,加强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市场产销衔接,线上和线下营销深度融合,增强市场营销能力,使农产品销售顺畅、卖出好价钱,提升农业利润和增值空间,构建娄底农业经营新模式。
——推广成熟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和解决方案。普及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在名优特果品、食用菌、无公害蔬菜等农产品规模生产区域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对土壤墒情、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发育、病虫害、空气温湿度进行检测,实施灌溉、施肥、耕种、喷药等精准化作业。在湘中黑猪、湘中黑牛、枫坪土鸡等畜禽规模养殖基地和水产养殖示范基地,推广水质监测、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智能设备,实现养殖生产智能化,建设智能猪舍、智能禽舍、智能塘口。
——建立可追溯体系。应用智能检测设备、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对农资经营和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可视化展示和监管,实时监测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流通和使用情况。建立农药流通和使用预警机制,实现农资流通全过程和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1、建立健全统筹推进机制。成立“智慧娄底”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市信息化领导小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负责研究决策“智慧娄底”建设的重大事项,部署“智慧娄底”建设。加快研究制定“智慧娄底”建设有关配套政策、项目审核监管机制、应用标准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建立重点工程项目风险、绩效评估和审计监督机制,将“智慧娄底”建设成效纳入相关部门和区县绩效评估体系。(市经信委、市绩效办、市财政局、市审计局)
2、完善投融资机制。建立规范的投融资机制,运用多种建设模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智慧娄底”建设。统筹安排财政投入的信息化等相关专项资金用于“智慧娄底”建设,强化项目协调和管理,信息化投入项目应经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查。鼓励支持企业“智慧娄底”建设项目申报国家、省试点示范和相关发展专项支持。(市发改、市财政局、市经信委)
3、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建立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建立以省内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本地大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信息化专业人才的专家库,为“智慧娄底”建设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鼓励本地大专院校和企业参与“智慧娄底”建设。加大对“智慧娄底”建设相关人才扶持力度,引进和培养“智慧娄底”关键领域技术人才和领军人才,形成支撑“智慧娄底”建设的智力保障。(市人社局、市经信委)
4、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开辟“智慧娄底”频道,深入开展宣传;鼓励媒体对“智慧娄底”建设进行宣传报道。建设“智慧娄底”民生服务示范项目,让市民体验未来“智慧娄底”生活。支持举办各类专业论坛、专业会展、智慧产业创业大赛等活动,引导相关企业、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参与“智慧娄底”建设,形成全社会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市电子政务办、市文体广新局、市经信委、市直有关部门)
抄送:市委各部门,娄底军分区司令部。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
检察院。
各民主党派市委。
中央、省属驻娄各单位。
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30日印发